食材储存管理:根据食材的特性,分类储存于不同的区域。干货类食材存放于干燥、通风的货架上,离地离墙;新鲜蔬菜、水果存放于冷藏库或保鲜柜中,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;肉类、海鲜类食材冷冻储存,确保食材在保质期内品质稳定。定期检查库存食材,及时清理过期、变质的食材。
食品加工与服务
加工操作规范:厨师在加工食品时,严格遵守食品加工操作规范,做到生熟分开。加工生食品的刀具、案板与加工熟食品的分开使用,避免交叉污染。食品烹饪时,确保烧熟煮透,中心温度达到规定要求。例如,肉类食品烹饪中心温度应达到70℃以上。
餐饮具消毒:餐饮具使用后及时清洗,采用高温消毒、化学消毒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。高温消毒可采用煮沸消毒15分钟以上或蒸汽消毒10分钟以上;化学消毒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进行操作,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干净,存放在专用的保洁设施内备用。
食品留样:对于大型聚餐、婚宴等活动,以及学校食堂、养老机构食堂等重点场所,按照规定进行食品留样。留样食品应在专用留样容器内冷藏保存48小时以上,每个品种留样量不少于125克,并做好留样记录,包括留样食品名称、留样时间、留样人员等信息。
模板三: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防控措施模板范文
人员健康与培训
健康管理:食堂工作人员每年进行健康体检,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。每日上岗前进行晨检,检查内容包括体温、手部卫生、身体状况等,如发现发热、咳嗽、腹泻等症状或手部有伤口的人员,立即调整其工作岗位,禁止从事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。
食品安全培训:定期组织食堂工作人员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,培训内容涵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、食品加工操作规范、食品储存要求、食物中毒预防与应急处理等方面。通过培训,提高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,确保食堂各项工作符合食品安全标准。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食品安全知识考核,考核结果与工作人员绩效挂钩。
食材采购与加工
集中采购制度:学校食堂实行食材集中采购制度,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优质供应商,签订采购合同和食品安全责任书。采购的食材应符合食品安全标准,具有检验合格证明,如蔬菜的农药残留检测报告、肉类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等。
加工过程控制:严格按照食品加工操作规范进行食品加工,做到荤素分开、生熟分开。加工蔬菜时,先清洗后切配,防止交叉污染;加工肉类食品时,确保烧熟煮透,避免外熟里生。食品加工过程中,严禁使用发芽土豆、霉变红薯、新鲜黄花菜等易引起食物中毒的食材。
食品添加剂管理:学校食堂严禁使用亚硝酸盐等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。如需使用其他食品添加剂,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和限量使用,并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台账,详细记录使用情况。
食堂环境与设施管理
环境卫生清洁:每天对食堂内外环境进行清洁卫生,包括地面、墙壁、天花板、门窗等。食堂餐桌椅每餐使用后及时清理,保持干净整洁。定期对食堂进行除虫灭鼠,设置防蝇、防鼠设施,如纱窗、门帘、挡鼠板等,防止害虫和鼠类进入食堂。
设施设备维护:定期对食堂的炉灶、蒸饭车、冷藏设备、冷冻设备、餐具清洗消毒设备等进行维护保养,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。发现设施设备损坏或故障,及时维修或更换,保障食堂正常运转。
食品安全监督:学校成立食品安全监督小组,定期对食堂食品安全进行检查,检查内容包括食材采购、储存、加工、销售等各个环节。同时,鼓励师生对食堂食品安全进行监督,设立意见箱或投诉电话,及时处理师生反馈的问题,不断提高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。
模板四:超市及农贸市场食品安全防控措施模板范文
食品准入管理
供应商资质审核:超市及农贸市场对入场销售的食品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,查验其营业执照、食品生产许可证或食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证件。要求供应商提供食品检验合格证明,如出厂检验报告、第三方检测报告等,确保所售食品来源合法、质量合格。